[纵横拍卖] 9月20.纵横秋季百万拍卖会F [纵横拍卖] 9月25日,老藏家秋季百万专场E [纵横拍卖] 12月22日纵横冬季百万拍卖会B [纵横拍卖] 百项钱币130场,12月25日圣诞节开拍
2024年06月03日
 
 
 
本页主题: 从突厥、回鹘说到土耳其斯坦 人气:3552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1:3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楼 主]

从突厥、回鹘说到土耳其斯坦

从突厥、回鹘说到土耳其斯坦

作者:jjun_90 发表时间:2009/06/18

突厥的源来
  突厥曾经是在中国历史中名噪一时的民族,虽则其本身从来未被看作中华文化的一分子,但既然它曾在中国目前的版图内活动的如此活跃,甚至不排除汉族与部分突厥人的融合,而且今天突厥文化圈(不一定在血缘上有关系)仍然在中西亚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就不得不搞清“突厥”是什么的问题。
  关于突厥的本名,学术界过去多接受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佩利奥)等人的说法,认为突厥是Turk一词的蒙古语复数形式Turkut的对音。突厥”一名最早见于《周书》、《北齐书》、《北史》。按隋唐时期的汉语拟音,突厥二字当读作*t‘uet kuet。
其实突厥有广狭二义:
①广义的突厥指突厥汗国以前和以后所有操突厥语,行突厥文的部落或民族,有学者研究后认为突厥汗国兴起前的狄历、丁零、敕勒、铁勒等名称可能都是突厥一名的不同译法;突厥国以后的回纥(回鹘),西迁的乌古斯等部也属于广义的突厥。
②狭义的突厥指6世纪以后中国北方西北方操突厥语的民族的名称和它在6~8世纪建立的国的名称。6世纪中叶到8世纪中叶,即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隋(581~618)与唐代(618~907)前半期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漠北高原两度建立突厥游牧汗国(552~630,682~744),并活跃于中亚的民族。
突厥一名的含义,据史载,因其先人在6世纪中居金山之阳,为柔然锻工,因金山形似兜鍪(古战盔),其俗谓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11世纪70年代成书的《突厥语词典》则释突厥为“最成熟最旺盛之时”。
唐以后突厥逐渐西迁才淡出中国人的视野,以后突厥民族与其他民族融合或同化,突厥语言与文化对亚欧不少民族遗有重要影响,至今尚有名为Turkey的国家—土耳其及名为Turkmenistan的国家—土库曼斯坦。至于为何未沿用突厥为译名,我想主要是政治因素的考量。
  突厥民族的远祖至少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春秋时称赤狄的民族,自号狄历,原始居地在今贝加尔湖一带,每当雄踞漠北草原的匈奴和鲜卑先后迁走或衰弱之机就向南移徙,分布在三个主要的聚居地区:①从黄河河套经阴山直到代郡(今山西大同东北)之北的长城以北广大地区;②陇西、秦、凉一带;③内地最大聚居地区在今河北、山西、河南一带。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1:3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 楼

  西晋以后对塞外各民族称之为敕勒,迁入内地者又被称为丁零。北魏统治下的内地丁零不断反抗,安插在边镇为营户的敕勒部人是六镇起义的主力之一。柔玄镇起兵的领袖杜洛周(或称吐斤洛周)可能即是敕勒人。六镇起义后,敕勒人转战中原,与中原各地的丁零一起融合于汉族之中。敕勒族喜爱歌舞,宋代郭茂倩缉《乐府诗集》中保存的《敕勒歌》是敕勒族的一首著名的民歌。在隋唐时敕勒已消失。383年淝水之战后,早已入居黄河流域的丁零族翟斌在新安起兵反抗前秦,388年翟辽在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建立了魏政权,史称翟魏。392年,为后燕所灭。
  大漠南北游牧为生的敕勒各部,北朝人称为高车, 因其车轮高大,遂有高车之名。高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他们尚处于部落或部落联盟阶段,保存母系制残余。
  4世纪末,柔然国兴起,与高车为敌。时高车有六姓,著名的有斛律部、袁纥部(即Uirurs)。柔然第一代可汗社仑攻入其地时,几为斛律部首领倍侯利及其部众所败没。倍侯利被打败投归北魏后,北方人仍将他看作英雄。北魏北征柔然,亦时与高车发生冲突。4世纪末5世纪初,北魏九次发动对他们的战争,虏获六七十万人,置于漠南各地。5世纪上半期,高车部落纷纷南迁漠南,达数万或数十万落。畜牧蕃息,渐知农耕,通过朝贡与贸易,北魏从他们那里获得大量的牲畜与畜产品。北魏调发高车兵南征,高车不愿南行,共推袁纥部树者为主,叛归漠北服属于柔然。但继而树者又复降北魏。5世纪下半期,高车分为十二姓,副伏罗部最强盛。5世纪末柔然在北魏打击下趋于衰落,副伏罗首领阿伏至罗与柔然发生争执,率众十万余落西徙至车师前部(即高昌)西北(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自立为王,建立高车国(487~541),共七主,前后约五十五年,国人号之“候娄匐勒”,意为大天子,是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铁勒政权。高车国向南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门户高昌以及焉耆、鄯善,势力东北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达阿尔泰山,西接乌孙西北的悦般,东与北魏相邻。它受到西方的哒,与东方的柔然的夹攻,结好于北魏。至6世纪30年代,复为柔然所灭。
  北朝末,铁勒部落繁多,分布更广,北到贝加尔湖,西到里海,遍及漠北草原,史称“自西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各有部帅,而不相统属。近年学者倾向于突厥二字和铁勒二字一样,都是古突厥字turk的对音。柔然国衰落,铁勒诸部起兵反抗,但遭到以阿史那土门为首的突厥的邀击,结果五万落余降附突厥。土门建立突厥汗国后,铁勒诸部受其役属,铁勒牧民成为突厥骑兵的重要成分,东西征讨,皆资其用。隋时,东、西突厥分立后,铁勒亦分属两部。其西边部落除游牧外,亦渐从事农业种植。6世纪末,隋击突厥于漠北,铁勒部众亦随之分散。7世纪初,西部铁勒起兵反抗西突厥,败泥利可汗。605年,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残酷镇压铁勒诸部的反抗,集其首领数百人尽杀之。铁勒诸部遂共推契部首领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据贪山(今新疆吐鲁番北部博格多山);又推薛延陀部首领乙失钵为也可,居燕末山,为小可汗。这是铁勒建立的第一个部落联盟,而以契、薛延陀两部为盟主。契部的统治范围达到了今吐鲁番盆地。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被驱逐后,便入朝并留居于隋,达头之孙被立为射匮可汗,西突厥复振,契、薛延陀两部去掉可汗称号,铁勒诸部复受突厥统治。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1:3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2 楼

  隋唐时期散处碛北、西域的铁勒部落,见于记载的主要有薛延陀、契、回纥同罗、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等。唐初铁勒诸部中,薛延陀最强,其酋领夷男曾建国,受唐册封为真珠毗伽可,统有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白等部,这实际上又是一个以薛延陀部为盟主的铁勒诸部落联盟。贞观初,他们屡次反抗东突厥颉利可汗。铁勒诸部的抗击颉利,大大有助于唐朝在630年(唐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646年,唐灭薛延陀国,唐太宗至灵州,接见铁勒诸部的使者。次年,唐以其部落,置为州府: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多滥葛部为燕然都督府,仆骨部为金微都督府,拔野古部为幽陵都督府,同罗部为龟林都督府,思结部为卢山都督府:浑部为皋兰州,斛薛部为高阙州,阿跌部为鸡田州,契部为榆溪州,奚结部为鸡鹿州,思结别部为蹄林州,白部为颜州。铁勒等部曾于630年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辟至唐的通道,命名为“参天可汗道”。
  7世纪80年代,后突厥国兴起,铁勒诸部重新受突厥统治。8世纪40年代,回纥勃兴,据有后突厥国故地,这又是一次以回纥部为盟主的铁勒部落联盟9世纪40年代,回鹘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西迁。后来,契丹族逐渐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名就消失不见了。
  突厥和铁勒同族, 语言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共有十个氏族(姓),其中以阿史那氏最显赫,领导建立突厥国的民族是阿史那氏。它在突厥游牧国中的地位,类似匈奴游牧国家中的挛氏,柔然游牧国家中的郁久闾氏。突厥诸可汗俱出此氏族。与阿史那氏通婚的氏族是阿史德氏,这两个婚姻氏族统治着突厥部众。关于阿史那氏的起源,《周书》、《隋书》各有大同小异的传说。几种传说的共同点是阿史那氏以狼为图腾,酋长的牙门之前建有狼头纛,示不忘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传说指出突厥先世汉史籍载原居践斯处折施山(今地不详,尚未考证),曾经住在平凉,5世纪中叶因受北魏(386~534)灭北凉沮渠氏(439)的影响而移居高昌北之北山(今新疆博格多山),5世纪中叶,漠北柔然族强大,占据高昌一带,突厥人被迫再移居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臣属于柔然,受柔然统治者的蔑视,因掌握冶铁技术,世为柔然锻奴。6世纪初,柔然衰落,突厥乘机发展势力,在阿史那土门(T m n,蒙古高原的鄂尔浑古突厥语碑作Bum m)领导下逐渐强盛。并时常来边塞,土门曾派人到塞上“市中国缯絮”,表示“愿通中国”。在贸易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这些显然是促进突厥建国的重要因素。西魏文帝大统八年(542),突厥始见于汉文文献著录(《周书》宇文测传)。545年(西魏大统十一年),西魏把持军政实权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胡人安诺陀到突厥,翌年,突厥遣使西魏,是为突厥与内地朝正式交往之始。次年,土门帮助柔然讨平叛乱的铁勒诸部五万余落,势力大张,因求婚被拒绝而与柔然断交,开始反抗统治着漠北高原、压迫着突厥的柔然。转而大统十七年,土门求得西魏长乐公主。552年,土门发兵击败柔然,柔然可汗阿那自杀。土门自立为伊利可汗,是为突厥国建立之始, 庭(牙帐)建于于都斤山( t k n,又作乌德山、郁督军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此山被操突厥语的部落视为圣山)。同时派其弟(?)室点密(Ist mi,亦作瑟帝米,拜占廷史料作Silzibulos或Dizabulos)西征,进行扩张。伊利可汗建立的游牧汗国(552~630)常被称为突厥第一汗国或突厥前汗国,以与682~744年复兴的第二汗国或后汗国相区别。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1:39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3 楼

  突厥汗国是建立在草原游牧生活方式上的部落联盟国家,国被视为可的私产,可的地位最尊,权力最高,国被视为可的私产,可的地位最尊,权力最高,大可汗是一国之主,汗国的强盛在很大程度上靠大可汗的武力及其个人威望来维持。大可汗之下常以兄弟子侄为小可汗,分领部落。下有叶护(yabru),叶护之下有设(Shad,或译“察”、“煞”、“杀”)、特勤(tigin)、俟利发(Iltabar)、俟斤、吐屯(tudun)、发等共二十八等,皆世袭。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汗国也逐渐制定一定的刑罚、税收(特别是向属部敛取)制度。关于突厥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虽然存在着牧主、族长占有奴、婢的现象,但是还不足据以断定其为奴隶社会。广大突厥民众穹庐毡帐,食肉饮酪,被发左衽,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业。迁徙虽然无常,但诸部各有“地分”,总属于可汗。
  汗庭周围地区由大可汗直接统辖,其余地区分为东、西二部(即左、右二部),每部置一设,东设牙帐直幽州之北,西设牙帐直五原之北。
  553年,土门死,子科罗立,号乙息记可汗(一作逸可汗)。不久科罗死,弟燕都俟斤立,号木杆可汗。木杆可汗时突厥消灭了柔然,又在西面联合萨珊朝波斯灭哒,东逐契丹,北并契骨(黠戛斯),控制区域东起辽海,西至西海(今里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至漠北,这是它最强盛的时期。572年,木杆死,弟佗钵可汗立,中原的北齐、北周都畏惧突厥的势力,争与结好。在552~581年间,突厥是欧亚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控制着东西交通与贸易要道。但是,这个迅速崛起的游牧汗国,在政治结构上还没有定型的可汗继承制度,室的争位内讧,加剧了草原游牧社会固有的分裂趋势,助长了小可汗或强大部落首领的割据倾向。西方室点密及其继承人达头可汗早就表现了明显的独立性,同时,东部突厥的几位小可汗也各自割据一方。581年,佗钵可死,诸小可汗互争大可汗之位,581~583年间的大风雪造成草原上的大荒年,加速了突厥的分裂,结果其中最强大的尔伏(尔拔)争位成功,称沙钵略可(582?~587),此时,取代北周的隋于开皇三年(583)击破突厥。大可汗、小可汗之间对立的激化,天灾、疫疠的打击,汗室内讧,导致582年摄图取得汗位和583年东西突厥的对抗,导致突厥第一汗国或前汗国于583年正式分裂为东(北)、西两个突厥汗国。
  东突厥 又称北突厥,鄂尔浑突厥文碑自称蓝突厥。东突厥的历史又可分为前后两国时期。
  东突厥前汗国(第一汗国)时期 佗钵死,遗言由木杆之子大逻便继位,大逻便母贱,国人不服,佗钵之子菴罗母贵,国人立之,而大逻便又不服。菴罗不能制,就把大位让与乙息记之子摄图,是为沙钵略可汗,居于都斤山;菴罗退居为第二可汗,居独乐水(今蒙古土拉河);大逻便自立为阿波可汗,居于沙钵略之西北;沙钵略弟处罗侯为突利可汗,居于沙钵略之东北。此外,伊利可时统兵西征的室点密也在龟兹北鹰娑川(今新疆开都河上游)建牙帐称可汗,名义上隶属于都斤山的大可汗。576年室点密死,子玷厥继位称达头可汗,拥有强兵;高昌以北还有贪汗可汗(世系失考)。在这种情况下,沙钵略作为大可汗的权力十分有限,实际上形成了沙钵略、第二、阿波、达头、贪汗五可汗并立局面。582年(隋开皇二年)沙钵略发阿波等部兵马南侵, 第二年隋出兵反击,突厥败走。沙钵略借口阿波先退,袭击阿波。阿波投奔达头,达头协助他收集旧部近十万骑,开始和沙钵略互相攻击,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汗国。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1:4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4 楼

  沙钵略既被隋朝打败,又迫于东西分裂的不利形势,不得不向隋求和。开皇四年,隋朝遵照沙钵略可汗之妻、原北周千金公主的意愿,赐之姓杨氏,并改封为大义公主。隋通过与突厥建立翁婿关系而与突厥建立了册封的君臣关系,并使位固定于沙钵略可汗及莫何可汗一系,这在隋册立突利可为大可汗──启民可汗的事件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启民因国内混战疲惫而降于隋,隋助之重新立国。587年,沙钵略死,弟处罗侯立,号莫何可,亦号叶护可汗,勇而有谋,以隋所给旗鼓,西擒阿波,后又西征,中流矢卒。沙钵略之子雍虞闾立,号都蓝可汗,而处罗侯之子染干为突利可汗(小可汗)居其东北。两可汗皆请婚于隋,隋采用谋臣长孙晟的离间计策,先后以宗女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嫁予染干,并令染干南徙、赏赐特厚。都蓝怒而与隋绝交,数为边患,并联合达头共攻染干,染干归隋。隋先在朔州为染干筑大利城,立之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简称启民可汗);再迁染干游牧部众于黄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南)夏、胜两州之间。稍后,隋发大兵出塞击都蓝,都蓝为麾下所杀,达头遁走601年(隋仁寿元年),隋遣杨素率启民北征,所得人畜尽归启民,启民返归北方。不久西突厥大乱,启民又领有西突厥部众。607年(隋大业三年),启民朝见隋炀帝于榆林行宫609年又朝于东都,这一年启民死,子咄吉世立,是为始毕可汗,仍妻义成公主。
  隋末农民起义时期,北边群雄蜂起,突厥又强盛起来。始毕因事怨隋,615年,围炀帝于雁门,次年又寇马邑,群雄争事突厥,以求援助,北方割据势力如薛举、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及农民军首领窦建德、高开道等并皆交结始毕,以为声援,唐公李渊亦在臣事突厥之列。这是东突厥最为强盛的时期。619年,始毕死,弟处罗可汗(619年立)、颉利可汗(620年立)一再侵扰唐朝辖境。626年(唐武德九年), 颉利深入到长安附近,唐太宗亲临渭水与之结盟。唐太宗与背叛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曳固等铁勒诸部联合,乘蒙古高原大自然灾难中羊马多死,人民饥困的事态,以及可汗重用昭武九姓胡造成内部矛质激化的时机而出兵。贞观二年(628),太宗立薛延陀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629年(唐贞观三年),唐遣李靖、李、张公瑾等领兵与反叛突厥的薛延陀部夹击突厥,次年颉利大败被俘,其部众或走薛延陀,或入西域,降唐者十余万,东突厥第一国或前国亡。漠北诸部相继归服唐朝,唐分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以统之。从630至682年,为突厥臣服唐朝的时期。唐立突厥族阿史那思摩统治散居漠南与山西北部的突厥诸部。高宗龙朔三年(663),戈壁以北所有土地划归燕然/安北都护府(663~669称瀚海都护府),戈壁以南土地划归云中/单于都护府。这一建置加深了突厥贵族对中原王朝的依附。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1:4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5 楼

  东突厥后汗国(后突厥、第二汗国)时期 唐高宗(650~683)和则天武后在位时期(690~705),唐朝在与吐蕃激烈对抗过程中,把军事力量投向西北,这为东突厥复兴提供了机会。创建者阿史那骨咄禄(682~691),本颉利可汗之疏属,世袭吐屯啜。680年,骨咄禄跟从颉利兄子阿史那伏念叛唐,唐遣裴行俭出征,翌年擒伏念。骨咄禄便鸠集残部进入总材山,渐至强盛,据阴山山脉险要之地,啸聚逃亡者5000人,于高宗开耀二年(682)对唐举起叛旗,继而掠夺北方的九姓铁勒部落的羊马,壮大了力量,当时另有一位突厥人名暾欲谷(许多学者推断此人当即汉文文献中的阿史德元珍),深沉多谋,原为唐朝在北方检校突厥降户部落,熟知中原地区内情,投效骨咄禄,683年(唐永淳二年),骨咄禄据黑沙城(今呼和浩特北)反抗唐廷,从此频年南侵,成为唐北方大患。与此同时,骨咄禄还与九姓铁勒、黠戛斯等北方民族频频争战,直到武周垂拱(686~688)年间终于夺得乌德踺山(鬱督军山),重建汗廷,为东突厥的中兴。现在学者多称之为突厥第二汗国或后汗国。骨咄禄乃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伊跌利失可汗),以阿史德元珍为谋主。约在武周天授二年691年,骨咄禄死,弟默啜立,称Qaparan可汗,东打败奚、契丹,西降服铁勒、回纥诸部,破党项,攻河套地区的昭武九姓六胡州,北讨黠戛斯、突骑施、吐谷浑以及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的拔悉密,并取道北庭(今吉木萨尔)西征突骑施,兵锋直抵中亚的河中地区,东西斥地万余里,兵力多达40万。拓境至于中亚河中地区的铁门关(今苏联乌兹别克南部布兹嘎拉山口),东西万余里,控弦称四十万。连年侵袭唐境,并与吐蕃呼应,为后突厥最盛时期。697年(武周神功元年),默啜曾向武周求河曲六州降户数千帐,并求粟种、农器,武则天给予谷种四万斛,杂五万段,农器三千件,铁四万斤。这说明突厥此时已不专从事畜牧,农业生产也在发展。则天武后为了反击默啜,特别是为了遮断突厥与吐蕃势力的联系,坚持戍守安西四镇的方针,武周长安二年(701)于北庭设立北庭都护府。默啜在位二十五年,武功虽盛,而兵役严重,对属部压榨过甚而激起反抗,突厥部众及所役属的铁勒、回纥等部落不能忍受。716年,默啜征讨叛离的九姓铁勒拔野古部,归途中被拔野古散卒突袭杀害。默啜死,后嗣争位,兄骨咄禄之子阙特勤纠合旧部,尽杀默啜之子小可汗匐俱兄弟及其亲信,立兄默棘连为毗伽可汗,自专兵马大权,毗伽既立,用其父时旧人暾欲谷(有的学者认为就是骨咄禄的谋臣阿史德元珍)为谋主,听他的劝告,减少了侵掠唐境的活动。此时,突阙一面抚绥诸部,一面征讨契丹、奚、拔悉密等部。734年,毗伽被大臣梅录啜毒死,子继立为伊然可汗, 在位八年后死去。其弟继立, 称登利可汗,年幼,不为国人所服。他的叔叔杀之,自立为乌苏米施可汗。国中大乱,744年末(一说745年初),回纥的骨力裴罗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自立称可汗,东突阙建立的第二汗国或后汗国遂亡。此后的一个世纪,突阙在漠北的地位为回纥所取代。
  西突厥的活动开始于室点密西征。西征中,统西方的十姓(OnOq)部落。西域原来的一些操突厥语的部落如处月、处密、突骑施等加入了突厥部落联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被迫役属于突厥。室点密先是联合波斯萨桑王朝(226~651)于563~567消灭了恹哒,室点密作为西部可,以天山山脉中的裕勒都斯和伊犁河流域为活动基地,控制着欧亚草原和绿洲的商路。以后又同拜占廷结盟,和波斯展开了争夺丝路贸易的战争。据拜占廷史料记载,室点密与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多次互通使节,并拟共同出征萨桑王朝,打破萨桑王朝对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的垄断地位。568~569年,拜占廷的使者到了室点密的汗庭(牙帐)鹰娑川。571年,突厥人进攻波斯,把边界从铁门关推进到了乌浒水(即缚刍水,今阿姆河)沿岸。588~589年突厥人可能占领了缚刍水西岸的部分地区。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1:4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6 楼

  583年,东、西突厥分裂,西突厥有阿波、达头、贪三个可汗,但实际上势力最大的是达头可汗。阿波与东突厥作战被俘后,鞅素特勤的儿子被立为泥利可汗。泥利死,其子达漫继位,称泥撅处罗可汗。当时东突厥都蓝、启民两可汗互争雄长,达头联合都蓝进攻启民。都蓝死,达头占据漠北,自称步迦可汗。603年,铁勒、思结等十几部背叛达头投降启民,达头部众溃散,他逃往吐谷浑后下落不明。605年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被铁勒打败,随后又在达头的孙子射匮攻击下东走高昌,611年降隋。此后,射匮可汗统一了西突厥,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玉门以西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618年,射匮死,弟继位称统叶护可汗,统叶护可把大汗庭迁到石国(今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授西域各国以颉利发的称号,每国派驻吐屯一人,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武德末年,统叶护曾向唐朝求婚,但被东突厥颉利可汗阻挠而未实现。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636年,沙钵罗利失可汗分西突厥为十部,各派一设统领,每设得一枝金镞箭用作号令,故称十设部落或十箭部落。并依所处地域分十部成两厢:左厢五部在碎叶川(今苏联楚河)以东,称五咄陆部,部落酋长称啜,共五大啜;右厢五部在碎叶川以西,称五弩失毕部,部落酋长称俟斤,共五大俟斤。左右厢统称十姓部落(On Oq),有的学者认为这或许同室点密率领西征的原十姓部落有关系。不管怎样,按地域划分居民应该看作是西突厥社会由血缘向地缘进一步转变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唐朝在与西突厥较量过程中,相继从西突厥的挟制之下取得伊州(今哈密,630)、高昌(640)、焉耆(644)、龟兹(今库车,648),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领兵几十万。阿史那贺鲁曾进攻过唐朝的庭州等地。657~658年(唐显庆二年至三年),唐朝派苏定方等统兵分几路征讨,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唐朝设立陵、池两个都护府,以西突厥汗室后裔阿史那步真为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阿史那弥射为陵都护、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 属地分置羁縻州府, 统归安西都护府(702年以后一部分改属北庭都护府)管辖。7世纪末,西突厥别部突骑施兴起,代阿史那氏统治了原十姓地区,但唐朝支持的西突厥可汗后裔一直到742年才不见活动。
  突厥人主要从事游牧业,随水草迁徙,以毡帐为居室,食肉饮酪,冬裘夏褐,披发左衽,善骑射。以角弓、鸣镝(响箭)、甲、(长矛)、刀、剑为兵器,有冶铁、铸铜、造车等手工业,能纺织布(一种用蒿草纤维织成的粗布),善制鱼胶、养马。突厥马筋骨合度,能长途奔驰,狩猎、作战都很合用,经常用来与唐朝交换缯絮。
  突厥汗国制定有反映私有制的刑法。征发兵马及收赋税时,刻木为契并附上金箭,用蜡加封盖印,作为凭信。
  突厥有自己的文字。汉文史料中记载着突厥有碑铭;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人们在叶尼塞河摩崖上发现了形态类似古日耳曼人的鲁尼字体(runic)的文字;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蒙古高原有了更多的发现,取得许多碑铭的完整照片和拓本。1893年,丹麦学者汤姆森解读了铭文,确认是用阿拉米字母(一说直接来自粟特文字)书写的突厥语,基本字母有三十八个,从右向左读。由于近年发现了时代早于突厥文碑铭用草体粟特字铭刻的布古特(Bugut)碑,有的学者认为突厥国初期的公文用语可能是粟特语。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1:4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7 楼

  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与西北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亦为建立于漠北的游牧国名。回鹘虽然名声鹊起在突厥之后,然历史亦很久远。
  北魏时回鹘为高车或铁勒诸部之一,作袁纥,隋代作韦纥及乌护,唐初名回(迴)纥,又作乌纥,788年更名为回鹘。袁纥、韦纥、乌纥、回纥当是Uirur的对音,今译维吾尔,在这一点上学者无大分歧;至于乌护,有的学者认为系指乌古斯(Uruz)而言。
  关于乌古斯,这是民族史上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特别是8世纪中叶突厥鲁尼(runic)字体碑铭中的“九姓乌古斯”(Toquz-oruz)、10世纪以后穆斯林地理文献中的“九姓古斯”(Toruz-ruz)与汉文文献中先后出现的“九姓铁勒”、“九姓回鹘”是怎样一种对应关系,学者目前仍在探讨中。乌古斯可能原系中国隋唐时期的“九姓”部落联盟,臣属突厥。突厥帝国瓦解后,九姓的一部分辗转西去,称乌古斯(Oghuz)或古兹(Ghuzz)。10世纪中叶,乌古斯各部在首领塞尔柱统率下定居药杀水(今锡尔河)下游地区,改信伊斯兰教逊尼派,同当地波斯人结合。1040 年,塞尔柱之孙图格里勒伯克占领呼罗珊;进而征服伊朗全境,并于1055年进入巴格达。哈里发卡伊姆感谢图格里勒伯克为他解除了什叶派布韦希王朝的控制,封他为苏丹,号为“东方和西方之王”。13世纪,塞尔柱人的同族奥斯曼人又从中亚迁来,同当地居民结合,始称奥斯曼土耳其人。16世纪建成奥斯曼帝国。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国(Turkey)。
  回纥汗国的兴衰 回纥传说中的祖先为卜可汗。高车初期六姓之一的袁纥,颇为强盛,与其他部落一起南迁漠南,众至数万或数十万,畜牧蕃息,渐知农耕。后其首领树者率众叛北魏而复北徙。继而树者复降北魏。唐代文献记载,隋代到唐初,回纥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楞格河)侧,位于同属铁勒的薛延陀部之北。当时回纥与薛延陀、仆骨(仆固)、同罗、契等铁勒诸部同役属于突厥,但时服时叛。隋末唐初,时健俟斤被推为回纥部君长,但回纥的真正兴起是在时健俟斤子菩萨为第二代君长时期。627年前后,菩萨与薛延陀并力大破东突厥,声势大振。630年(唐贞观四年),唐擒东突厥颉利可汗,东突厥前国亡,漠北唯回纥与薛延陀最强。回纥曾服属于薛延陀。646年,回纥与铁勒其他部落共同助唐破灭薛延陀,并其部落,奄有其地,自回纥以南设置邮递,通管漠北。647年(一说648年),唐于铁勒诸部之地设羁縻州府,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其俟利发吐迷度虽然自号为可汗,但受唐册封为瀚海都督,属唐之燕然都护府管辖。吐迷度之后六代君长皆受唐都督称号,统治回纥部。
  回纥汗国的建立682年,东突厥后汗国兴起。回纥君长承宗因受压迫而与契、浑、思结等铁勒四部迁往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之间,在河西走廊居留到727年,回纥等四部在河西居住四十余年,受中原文化影响不小;原留漠北的回纥余众此时则为后突厥役属。8世纪40年代初,东突厥后国内乱,742年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起而攻杀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共推拔悉密部君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与葛逻禄的君长自为左、右叶护。744年,回纥君长骨力裴罗与葛逻禄并力破拔悉密,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南居东突厥国故地,徙牙于乌德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东支)与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之间,其地当即哈巴哈孙废址。唐封之为怀仁可汗。此后漠北回鹘国一直存在到840年。
  744~754年为汗国草创时期。怀仁可汗及其子磨延啜(即第二代可汗葛勒可汗)致力于削平邻部反抗,巩固国。可汗之下有两“杀”(或作“设”)典兵;大臣自叶护以下共二十八等,如突厥旧制;可汗之下还置内、外宰相,又有都督、将军、司马,这表明汗国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既沿袭突厥游牧国的传统,又深受唐朝影响而具有二重性质。国下辖原铁勒之仆骨(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诸部,另外还有阿布思、骨仑屋骨思二部,当属后来显赫的部落上述铁勒九部之外,回纥也把被它击破的拔悉密(Baml)、葛逻禄纳入国,并常常以两部为先锋,号称十一部落。各部落由仿唐制任命的都督统治。由此可见,回纥汗国实际上是一个以回纥部为首的铁勒诸部联盟。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1:4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8 楼

  回纥部自身由九个氏族组成,即可汗出身的药罗葛和胡咄葛、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素、药勿葛、奚耶勿。这九个氏族有时被称为内九姓,以与构成汗国的铁勒九部或十一部落相区别汉文文献中常见的“九姓回鹘”一称,究竟是指回纥内九姓,还是指回纥、仆骨、浑、拔野古等九部,这是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有些学者以之与9世纪漠北的九姓回纥可汗碑文对勘,倾向于认为当指铁勒九部,而非内九姓而言。
  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两年后,葛勒可汗遣子叶护率兵入援,助唐收复长安、洛阳。次年,肃宗以亲女宁国公主遣嫁可汗。762年,回纥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助唐讨平史朝义。自755年以来,回纥与唐交往密切,受唐代文化影响也比较明显,例如,国本来以游牧为主,现在则向半定居转化,上层统治集团开始建立城市、宫室,妇女有粉黛文绣之饰;在昭武九姓胡的影响下,回纥日益重视商业活动,与唐进行大规模的绢马互市。与此同时,摩尼教自汉地传入回纥,并作为回纥国教而得传播。
  回纥汗国的瓦解 780~795年间,接连四代可汗均以暴力夺位,对外则忙于与吐蕃、葛逻禄斗争和镇压突厥余众的反抗,例如,789年,回鹘与叶蕃争夺北庭(别失八里)的斗争极为激烈。因此,这一时期,四位回鹘可汗虽先后与德宗女咸安公主成婚,但与唐朝往来明显减少。795年,原出跌氏的宰相夺得位,是为怀信可汗,药罗葛氏系至此断绝。此后到821年,回鹘向西经略,势力远达真珠河(今苏联锡尔河上游纳伦河)及拔那(今苏联乌兹别克费尔干纳)一带。821年,崇德可汗即位,娶宪宗女太和公主,与唐交往再度活跃,互市兴旺。然而从832年起,回鹘连遭自然灾害的袭击,内部动乱,势力大衰。840年前后(唐文宗开成末、武宗会昌初),回鹘可汗被黠戛斯所杀,汗国崩溃,诸部离散。其中近牙的十三部,以特勤乌介为可汗,南下边塞降唐。乌介辗转往来于天德(今河套东)、大同之间,为唐太原节度使刘沔、幽州节度使张仲武等所破,其弟遏捻收拾残部,先仰食于奚,后走依室韦;黠戛斯击室韦,收部分回鹘残部还碛北。
  另有回鹘十五部,史称由其相职与庞特勤率领西奔葛逻禄,残众入吐蕃、安西。对于这一记载,学界有两种见解。一种见解认为西迁回鹘分为三支,一支投葱岭以西的葛逻禄,一支投安西,又一支投当时占据河西走廊的吐蕃;另一种见解认为葛逻禄有三姓,分布范围辽阔,东起伊吾(今新疆哈密)以北的折罗漫山,西至碎叶、怛逻斯之境。回鹘西迁,投奔的只是东部天山的葛逻禄,到达北庭一带之后两分,一支南下安西,一支东投河西走廊的吐蕃。此说实质是认为西迁回鹘仅分两支,此外并不存在投奔葱岭以西的一支回鹘。
  进入河西走廊的回鹘 会昌年间迁居河西的回鹘,初附于吐蕃。但吐蕃随即衰微。河西本是蕃汉杂居地区,回鹘乘吐蕃衰落之机,扩散其族帐,驻牧地于秦(今天水,入居秦川者内属,谓之熟户)、凉(今武威)、甘(今张掖)、肃(今酒泉)、瓜(今安西)、沙(今敦煌)等州与贺兰山乃至伊吾以西纳职等地,并不时与吐蕃余部末、吐谷浑、龙家等民族及沙州归义军张氏政权发生冲突。冲突互有胜负,回鹘随之进退无常,时遁时返。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1:4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9 楼

  还有以下一些有名的“回鹘”政权,虽然有的可能名不副实,由于他们与汉族、中原文化的关系就很密切了,尤其是关系到敦煌文化的辉煌发展,不得不一同提出来。
  甘州回鹘汗国 9世纪60~80年代,活动在甘州绿洲的回鹘逐渐结集力量,形成河西回鹘的势力中心。唐代以来住在河西的某些突厥系部落,如甘州南境的朱耶氏遗族鹿角山沙陀,大约即在这一时期与回鹘合流。9世纪90年代,当沙州归义军张氏政权由于内讧而无暇他顾之际,甘州回鹘建立了汗国。
  关于甘州回鹘可汗的建立者,学界有两说,一些学者根据某些史文记载而认为是庞特勤率领的先进入焉耆、吐鲁番而后转向东来的部众所建立,从而认为庞特勤不仅是天山地区回鹘国的建立者,而且也是甘州回鹘国的第一位可汗。另一些学者认为甘州回鹘系直接从漠北高原穿越戈壁而来河西,庞特勤根本没有,也无可能东来甘州。这个问题也由于资料不全,记载抵牾,而难于详考。
  五代时期甘州回鹘可汗有仁美(英义可汗,当是《辽史》中的乌母主可汗)、仁裕(顺化、奉化可汗)等。宋时,甘州回鹘可汗的名字多带“夜落纥”、“夜落隔”字样,这极可能是漠北回鹘国统治氏族药逻葛(yarlarqar)的同音异译。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以来,甘州回鹘国频频通使宋朝,并沿袭唐代漠北回鹘汗国传统,自称外甥,尊宋主为阿舅。宋朝酬赠可汗及可汗之母(母公主)颇为丰厚。双方的亲密往来,明显地具有政治意义,旨在相约共同对付势力日益强大的西夏。甘州回鹘控制着东西交通的孔道、转贩贸易的枢纽──河西走廓,这一地理位置有时使之在影响宋、辽、西夏的斗争大局上起一定的作用。1003年(宋真宗咸平六年)冬,夏州政权攻西番,取西凉府,但被住在西凉府大谷的者龙族(咱隆族)、乞当族、督六族等所谓六谷蕃部击败,夏州首领李继迁中流矢死。甘州回鹘参预战事,从而与西夏结仇。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夏州万子等领兵趋回鹘,回鹘设伏挫败之。1009年后,甘州乘夏州政权再取凉州不利之机,而在短期内占领了凉州。1028年(宋仁宗天圣六年),在辽圣宗耶律隆绪遣军三次远征甘州回鹘(1008、1010、1026年)之后,甘州为西夏所陷,李元昊即因此役有功,而得立为西夏皇太子。回鹘余众部分迁居瓜、沙州,部分南奔宗哥族首领厮罗。甘州回鹘汗国存在一百三十余年而亡。
  沙州回鹘 沙州在1006年入贡于辽时,尚自称“沙州敦煌”。1014年(辽圣宗开泰三年),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贤)(恭)顺朝贡于辽,《辽史》作“沙州回鹘曹顺遣使来贡”,1019年(开泰八年),辽封曹顺为敦煌郡王,其后《辽史》记载称之为“沙州回鹘敦煌郡王”。据《辽史》载,辽圣宗派军远征甘州回鹘期间,于1014、1019和1020年,与沙州有友好往来。是时,沙州回鹘既对辽称臣,也向宋纳贡,1034~1056年间(宋仁宗景至皇),凡七贡方物,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瓜州以千骑降于西夏,1036年(景三年十二月,按十二月当属1037年初)沙州降于西夏,甘凉、瓜、沙、肃全为西夏所有。然而,1041或1042年(宋仁宗庆历元年、二年),沙州还有“镇国王子”、“沙州北亭可汗王”的称号。“镇国”者,当是回鹘语的意译,乃西部回鹘国的称号之一。直到1127年(金太宗天会五年),沙州仍有回鹘活散可汗。很可能在西夏统治下的沙州回鹘依然享有一定的独立性。
  著名的日本作家井上靖借用这段历史背景创作了“敦煌”,可能有人认为离历史真相甚远,不过值得佩服其想象力,绝非空穴来风。曹氏是否为汉族亦可存疑。
  进入安西的回鹘 会昌初,庞特勤率领西走的回鹘大约在843年从天山北麓南下,居住在焉耆。庞特勤称叶护,有众二十万,西进龟兹,东北取西州(高昌、和州、火州),击退追袭的黠戛斯,壮大了势力,为建立高昌回鹘汗国奠定了基础,其声威所及,漠北回鹘残部亦思归附。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唐廷派王端章为使,册封庞特勤为可汗,但未成功。此后十余年,庞特勤一直通好唐廷。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0 楼

图片:


  高昌回鹘国 866年(唐懿宗咸通七年),西州有仆固俊称可汗,仆固俊从黠戛斯控制之下(一说从吐蕃手中)夺取了轮台(此轮台系指今乌鲁木齐附近的轮台)、北庭、清镇等地。五代时,高昌回鹘遣使贡方物。入宋,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965年(乾德三年)遣使聘问。981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高昌国主开始自称西州狮子王阿厮兰(按阿斯兰,又作阿萨兰,意即狮子),有些研究著作即以是年为高昌建立国之始。此外,据《元史》和黑王朝时期文献《福乐智慧》,高昌国主的称号亦作“亦都护”,这可能是沿用唐代居留于北庭一带的回鹘近族拔悉密的王号。是年,高昌狮子王遣使于宋,对宋称舅,自居外甥,宋太宗当年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出使高昌答聘。王延德等至高昌,曾被邀至狮子王避暑之地北庭访问。他们于984年返还,所留行纪对行程高昌北庭情况作了生动描述。从各种情况判断,高昌回鹘在西迁回鹘诸部中势力最强,文化最盛,实为回鹘的政治、文化中心。据高昌故城出土木杵上的回鹘文资料,在10世纪,或直到11世纪初,高昌回鹘国分别以高昌和北庭为冬夏都城,领域东起沙州,西达热海(今伊塞克湖)南岸的弩支·巴尔思罕(NuBarsyan),版图相当辽阔。在文化方面,唐代以来的汉文化在高昌保存良好,“有书楼,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诏,缄锁甚谨”,表明高昌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高昌境内流行摩尼教、佛教、景教。统治阶级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同时创制文字,大量翻译宗教典籍。回鹘文以粟特字母作基础,为拼音文字,对后来蒙文、满文的创制影响甚巨。
  12世纪20年代,高昌有毕勒哥可汗在位。当时,辽朝已处在覆灭前夕,辽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走,假道于毕勒哥,高昌此后臣服于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西辽置“监国”于高昌。13世纪初,蒙古势力西渐,1209年,高昌国主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摆脱西辽羁绊,称臣于蒙古。在蒙古建立国家过程中,高昌回鹘的政治家、将领、文臣起了重要作用。
  龟兹回鹘 一说是“回鹘别种”,一说“或称西州回鹘,或称龟兹回鹘,或称西州龟兹,其实一也”。自回鹘西迁以来,族种散处甘州、西州、龟兹乃至于阗界内的新复州(新福州),即连罗布泊近端也有黄头回鹘,本来同枝,因迁徙动荡而分畛域。龟兹国主也自称狮子王,与宰相九人共治国事。
  1001年(宋真宗咸平四年),大回鹘龟兹安西州大都督单于军韩(可汗)王禄胜遣其枢密使曹万通奉表至宋,拟与宋朝共讨夏州李继迁,其后复遣使数次。1023~1037年(宋仁宗天圣元年至景四年),凡五遣使;1071~1072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五年),凡两遣使。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其大首领阿连撒罗携表章、玉佛到达洮西,熙河经略使就地于熙州、秦州作价博买。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2:1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1 楼

  各支回鹘与辽宋西夏等接触和往来颇为频繁,除使节之外,东来者还有商人,经济、文化联系相当密切。
  进入葱岭西的回鹘 一些学者认为,庞特勤与相职率回鹘十五部西奔葛逻禄,进入了葱岭以西地区。从10世纪中到13世纪初,建立了强大的黑汗王朝(喀喇汗王朝)(一说为回鹘,一说为样磨、葛逻禄)。首都在八拉沙衮,辖地西部包括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东边则包括喀什噶尔和于阗,喀什噶尔且成为它的第二首都和文化中心。有关黑汗王朝史的文献资料非常零碎,与该汗朝同时代的文献,如加玛勒哈尔希(JamalQarsh)引用的11世纪喀什噶尔史,佚名撰卜格拉事辑(Tzkirtl-Buhr)中有些片断讲到该朝,但这些记载带有明显的传说色彩,或具有追述往事的宗教咏史诗的性质。近年,利用钱币铭文研究朝政治史,对朝世系和诸在位年代多有补正。但是,诸名字、称号时时添减变换,因而难于排列出明晰的、确切的世系,黑汗王室的起源问题也未解决。这又可作一篇大文章了,太复杂看得就没趣味了,在此从略吧。
  到了11世纪中期,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都于寻思干(撒马尔罕)。12世纪30年代以后,西辽帝国在中亚兴起,东西两部喀喇汗王朝先后沦为附庸。西辽取消了东部喀喇汗的号,改封为“伊利克”(ilek,王),仍居喀什噶尔。13世纪初,东部喀喇汗在内乱中被杀,统断绝;西部喀喇汗王朝亡于花子模。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朝,不久被定为国教,成为第一个突厥语民族的伊斯兰国家。这个国家在当时绝对是东西方陆上交流的必经之地,西洋人对中国的了解有时仅限于此地,甚至混淆得厉害。
  现存许多材料反映,黑汗王朝虽然是操突厥语的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穆斯林王朝,但力图保存东方王朝的特色,特别是强调与中原的传统联系。在诸大汗称号中,在诸汗铸造的钱币上,经常有“桃花石·卜格拉”“秦之王”、“秦与东方之王”等称号。桃花石和秦都是中亚地区对中国的称呼。喀什噶尔人马合木的《突厥语辞典》以及中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有多处记载,明确地把黑汗王朝东部疏勒所在的喀什噶尔地区与宋(摩秦)、契丹并列,认为中国是由此三部组成。
  喀喇汗王朝的经济、文化有相当发展。此时维吾尔族的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商业繁荣,通过互市将马匹、玉器、药材等大量运往内地,换回铁器、茶叶、丝绢或钱币。在文化方面,一些地区改信伊斯兰教,进行了文字改革,一批名著问世。11世纪中叶,出现了文学家优素福·哈斯·哈基甫用突厥语写成的著名长诗《福乐智慧》;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用阿拉伯文著的《突厥语辞典》。天山一带和新疆南部原来的各民族逐步被回鹘同化。另有一说认为,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分布在新疆境内,后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古维吾尔人(回鹘)西迁,与新疆原有的维吾尔人相汇合。
  喀喇汗朝与宋朝有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与辽、西夏也有交往。辽保大四年(1124),辽宗室耶律大石率众西徙,建都于虎思斡儿朵(今苏联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史称“西辽”,辖境包括今新疆及以西地区。1211年乃蛮王屈出律夺取了西辽政权,1218年为蒙古所灭。在这期间今新疆境内的维吾尔族曾先后受西辽与乃蛮贵族的统治。1209年,高昌“亦都护”主动要求臣属于蒙古成吉思汗。同年置达鲁化赤监之。1324年并入察合台国(成吉思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建都阿力麻里,即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2:1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2 楼

  元代“回纥”一词,除指原来意义上的回纥人外,并泛指信奉伊斯兰教的西域突厥语诸部族,而对高昌地区的回纥则多用“畏兀儿”一词指称。维吾尔Uygur是本族的自称,一般认为含有“联合”、“协助”的意思。元朝起用了许多维吾尔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帮助蒙古贵族征服了金朝和南宁,并帮助蒙古贵族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在这期间,许多汉族人被遣至天山南北屯田,传播了汉文化,同时大量的维吾尔族的官吏、学者、商人、士兵等移居内地。这对发展汉族与维吾尔、蒙古等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著名翻译家安藏曾将《尚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本草纲目》等书译为回鹘文。还有一批维吾尔族学者用汉文写下了许多关于历史、文学、科技等方面的著作。如廉惠山海牙、沙班分别参加了《辽史》、《金史》的编写,贯云石等写下了许多散曲、诗词和散文,塔塔统阿采用回鹘文字母创制了最初的蒙古文,农学家鲁明善著《农桑衣食撮要》一书。
  明洪武四年(1371),察合台国灭亡,今新疆境内分裂为许多割据政权,“地大者称国”小者止称地面”。这些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仍为察合台蒙古贵族的后裔。他们出于争权夺利的需要,发动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对维吾尔族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些蒙古贵族为了便于统治维吾尔族人民,别什巴里的马哈麻继秃虎鲁铁木儿之后,在蒙古族中强制推行伊斯兰教,迫使为数众多的蒙古族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这时维吾尔族中一些伊斯兰教的宗教上层把圣谱加在了自己家族的头上,以圣裔──和卓相标榜,在白山派和黑山派两个不同教派的名义下形成了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两个政治派别。在这个时期,生活在维吾尔族农业区的大批蒙古族、汉族人民等相继被同化于维吾尔族之中。
  17世纪初年,在天山以南包括天山间诸盆地──焉耆、吐鲁番、哈密建立了叶尔羌汗国。这个封建汗国的居民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其统治者仍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察合台蒙古贵族的后裔。叶尔羌汗国与清朝政府维持着朝贡、贸易的良好关系。在叶尔羌国内部由于白山派与黑山派的对立与斗争,清康熙十七年(1678),白山派和卓勾结准噶尔蒙古统治贵族攻入南疆,叶尔羌汗国遂亡。乾隆二十至二十二年(1755~1757),清朝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之乱,二十三至二十四年(1758~1759)又平定了大小和卓图谋建立“巴图尔汗国”之乱。1762年清朝改在惠远城设立伊犁将军,统管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以东的军政事务。
  当时对新疆境内采取三种不同的政治制度:①在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仍然沿用伯克制(见伯克制度),只是废除了世袭制,规定各级伯克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以及附属于这些土地上的农户,各级伯克对依附的农民拥有进行劳役制剥削的封建特权;②在乌鲁木齐附近及以东的地区,除哈密以外,实行同于内地的府县制;③对于蒙古贵族和归附清朝较早的哈密、鲁克沁等地的维吾尔族头目则实行札萨克制与封以亲王之类的爵号,拥有世袭领地。
顶端
九加五 [离]




论坛等级:版主
本站身份:VIP会员
发表主题:610
论坛精华:1
发表回帖:4398
可用积分:95666
注册时间:2008-09-14
最后登录:2023-12-16
2009-09-16 22:1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3 楼

  清朝重新统一新疆,结束了长期分裂与混战的局面,社会趋于安定,赋税差役有所减轻,加以军屯与民屯事业的兴办,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国防的加强,有利于抵抗沙俄、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粉碎了蒙古贵族阿睦尔撒纳分裂中国的阴谋,击败了英国、浩罕支持下的大和卓后裔张格尔、玉素甫等多次的分裂活动。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政府的日益腐朽,大和卓的后裔为虎作伥,对新疆南部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内地每年给新疆的协饷逐渐减少,特别是由于吏治的腐败,清朝官吏勾结当地的封建头目对各族人民群众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纷起反抗。1765年,乌什维吾尔族在赖黑木图拉、额色木图拉父子领导下,举行了反阿奇木伯克(南疆各城维吾尔族最高官员的称呼)、反清朝地方官吏的武装起义。在太平天国捻军和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各族农民武装起义的影响下,1864年库车的维吾尔族和回族人民首先发动武装暴动,乌鲁木齐、伊犁、哈密等地各族人民纷纷响应。一时间起义风暴几乎遍及全疆。但各地起义的领导权后来被宗教上层所篡夺,出现了争权夺利的火并和地方割据。1865年,喀什噶尔封建主利用维吾尔等各族人民在疏附的起义,以迎入圣裔张格尔子布素鲁克为号召,勾引英国的走狗、浩罕国的将军阿古柏匪帮侵入新疆,用屠杀和阴谋诡计次第消灭了南疆和乌鲁木齐的割据政权,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七城)国。同治十年(1871),沙俄趁机侵占了中国的伊犁地区。据清朝文献记载,沙俄侵略者在伊犁地区榨取各种租金“每年不下数十万两”,岁收“农商之利数十万金”,残酷地压榨当地各族人民。
  同治十三年(1874),清朝派遣左宗棠一部分军队进入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武装配合作战并积极支援军需后勤的情况下,于光绪三年(1877)消灭了阿古柏匪帮,并于1881年迫使沙俄侵略军撤出了侵占达10年之久的伊犁地区。但是腐败的清政府与俄国却签定了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条约》,中国失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7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赔款900万卢布,被劫走10万多居民。光绪十年(1884),清政府将原伊犁将军所辖西域之地建为行省,定名新疆。在全省设立道、府、厅、州、县,行政机构的设置与内地趋于一致。同时废除了各地的阿奇木伯克,削弱了封建势力,增进了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密切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抵御外侮的力量。
  至此,作为民族意义上的突厥早就消亡了,不过由于泛突厥主义思潮在近代的兴起至今不衰,中亚乃至我国西陲一直未完全安定下来,在此就不详述了,不过在本世纪,前有三十年代被盛世才、马仲英镇压了的在喀什的一个“东土耳其斯坦”,后有44年至49年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在新疆武装割据的“东土耳其斯坦”。
顶端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网站联系电话:1309138825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完美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拍卖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纵横送拍
钱币纵横【www.coin007.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冀ICP备080015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