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卢比的铸造者—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的个人介绍和嗜石佚闻
图片:
图片:
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是川藏一带叱咤风云的铁腕人物,与清廷众多庸懦颟顸的官员相比,他“刚正廉明,能耐劳苦”,他首次构想在康藏高原上修筑铁路,“兴学以破其愚,垦田以养其身,通商以裕其用,兴工以富其业,而后开铁路以通内地”,可见其见地非同一般。在个人生活上,赵氏平生酷爱石头,嗜石成癖,并有惊人发现,还著有《灵石记》流传后世。 赵尔丰其人 赵尔丰(1845-1911年),字季和,祖籍山东蓬莱,先世为汉军正蓝旗,1898年任河东河道监制同知,1903年5月随川督锡良入川,先后任成绵龙茂道、永宁道、建昌道道员。1905年,赵尔丰因“巴塘事件”入康,“奏办炉边军务”,1906年7月,清廷授赵尔丰督办川滇边务大臣,“以军府之规,任地方之责”,正式经营川边,推行有清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土归流。1908年3月,清廷任命赵尔丰为驻藏大臣,兼边务大臣,“急固藩篱”,加强西藏防务,阻止英国侵略西藏的步伐。1909年10月,赵尔丰奉旨护送川军钟颖部由川边进藏,藉机将金沙江以西藏地改流,粉碎了英国企图“打通印、缅,穿插藏地,俯瞰川滇”的阴谋。 1911年4月,赵尔丰署理四川总督,此时,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9月,清廷饬令赵尔丰“迅速解散,切实弹压”,赵效忠清廷,一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并策划兵变,图谋推翻以尹昌衡为都督的大汉四川军政府。12月22日,尹昌衡以“纵其部曲谋为凶逆”罪,杀赵尔丰于成都贡院。 赵尔丰嗜石之缘由 赵尔丰平生特别钟爱石头,小时候住在东海边,就刻意搜求文登、蓬莱、毛公山等地佳石,收蓄极富,到长大成年,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凡是产石的著名去处,无论石大石小,只要足迹所至,没有不购置的。如果自身未曾亲历而得之于传闻,也必定致信讬友人代为罗致。在行路途中,每次遇到清溪浅濑,即打住下马,埋头弯腰俯视寻觅,收获满袖,纵使日酷风烈体汗面垢也无从顾及。 俗话说:“山无石不险,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人无石相伴不静。”赵尔丰偏爱石头,并视之为良师益友,自然有其独到的理由。他认为石头坚贞不屈,不以柔情谄媚而讨人喜欢,孤芳高洁,独树节操,是真正的君子;石性沉静,不轻易随波逐流,温润纯粹,不失为良土。且石不生在清溪碧沼之中,而长在昏波急湍之下;不产在含辉蕴玉之山,而与乱石瓦砾为伍;不生在通衢之地以待来人赏识,而处在荒寒甘于千万年长久之寂寞,纵然全世间不了解亦不后悔,这种抱璞含贞的本性是很高尚的。 赵尔丰与昌都灵石 宣统元年(1909)十月,赵尔丰奉命督师至察木多(今西藏昌都),作为后援护送川军钟颖部入藏。察木多地处高寒,层峦叠嶂,跬步皆山,杂渠江、澜沧江左右环抱。宣统二年(1910)二月十日,赵尔丰率部属来到河岸边“观演炸药”,此时水冻初解,江水未发,临流小立,浅碧澄清,乱石磷磷,水日相映,五色毕备,辉耀眼目,形同胜地。在河边,赵尔丰凭着数十年集石的丰厚经验和敏锐直觉,拾到一枚深绿色的石子。这枚石子乍看跟一般石子没什么两样,顶圆,左部完满,右部残缺,底部平坦,上宽下窄,正面呈觚器形状,并有三四条斑疵印痕,背面中间略微下凹。但石体上白纹纵横,“屈曲遒劲,有折 屈铁之势,”且石到手后有温润之感,显然与一般石子大不相同,于是携石而归。 赵尔丰将石子放在案头水盂里观察,发现石上纹理更加明显,顿时出现龙蛇形状,而且那些纵横颠倒的纹理都形成文字,大篆小篆,行草真楷以及满文番书,无体不备,指给众人互相传观,大家都十分惊异,叹服此石的神奇。赵尔丰以前聚石很多,形状质体各不相同,有的瘦小透明,有的清秀光润,有的丑陋怪异,但它们的纹理无甚奇异,偶有山水人物,其意境大都牵强附会,不很明显,明显的又多系人工伪造,至于能象这枚石子自然生成文字的就尤其少见了。 赵尔丰得到这枚石子后如获至宝,与僚属吕咸熙、傅华封、凤山、多吉僧格等日相研究考求,考证出篆籀真草行揩各体文字204个,满文5个,藏文8个,共217个字,重复出现的70个字,还有鸟篆2个兽篆1个待考。又推得10多帧像人似物的,眉目俱备,栩栩如生。凭着径寸之石能得到这么多的文字,本来已经够离奇的了,但更离奇的是文字中有“赵季和”3个字,而且每个字都变幻莫测。石子略经转动倾斜,它的纹理便有的中断有的连续,在分开合拢宛转曲折间多次变换其形体,字形也随之或分开或聚合;移动步子,即转换形状,或由1个字变形为几个字,或者10几个字,甚至有的变形多达20余字,而且点画完整,让人一望即知是某某字。其笔力苍朴古厚,姿势跌宕秀逸,刚健婀娜,端庄流丽,均兼而有之。巧合神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势;形神兼备,确有不能言喻道明之妙。 因此赵尔丰认为这是枚非同寻常的灵石,是造物主不惜大量散发自身精华并独钟于斯胎灵孕秀的结果,只有如此才可能成就它瑰丽如玮玉的奇迹.灵石上的纹理交互参差,错综复杂,宛转环生,奇妙意境无穷无尽,若不细心研讨考究,则无从领略它的玄妙与把握它的真谛。因字的势态偏斜端正很不一致,将石的左侧扬起右侧倾斜,倘若接近观赏它的势态,就能观察到它的真实情况。 为此,赵尔丰特著《灵石记》,记述发现灵石经过,并拟订12种观看石纹成字的看式,绘具图说,详细诠释,以便观赏者寻求查找。只有按照一定的看式去观察,才能看到上面呈现的文字。赵尔丰根据一定看式所得在每个字下面详细注释,哪些为行书楷书,哪些为篆书隶书,以及正面位置的变化,侧方倾斜的势态,字体大小的尺度,纵阔长短的标准,都一一加以考证勘订。赵尔丰还绘出图形进一步描拟。按照字的形状势头,类别位置,石的偏斜端正程度,分门别类,将字写在图中,使字与图有相生相成的绝妙。每帧图一个字,用来明确它的意思。这样,察看的人能对照谱式以考证图形,对照图形印证纹理可以推断的迹象,脉络头绪,清清楚楚,东西南北,一目了然。 赵尔丰的人才观 灵石易得,人才难求。赵尔丰在昌都发现灵石后颇有感慨,进而想到了人才的发现,形成了自己的人才观。他认为天地之大,没有哪个地方不出人才。所以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全在仕宦富贵的场所,湮没在深山空谷里而没有显达的比比皆是,那些抱道怀才之士以身居岩穴逃避尘世为清高,情愿老死户牖之中林泉之下,也不求闻名显达。因此,天下不是忧没有人才,而忧有人才而不去发现人才,发现了人才又不去推荐人才,使用人才。 赵尔丰酷爱石子,不单停留在搜集鉴赏品评吟咏的表层上,也不象某些封建士大夫及文人墨客那样无病呻吟似的做作,而是在借石状物抒情言志表意间,寓有自己深邃的思想,得出自己很有见地的用人之道,这对他筹边固藏巩固祖国西南边疆,不能说没起过积极的作用
|